對于云計算的模式,業界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公有云性能越來越好,應用越來越多,安全性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便宜,企業IT最終都會慢慢的遷移到公有云上。
實際上,企業入云遠比一股腦扔到公有云上來的復雜。有孚網絡深耕云計算十余年,在云計算領域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和案例,更了解傳統IT在云化場景中的最佳實踐,致力于幫助企業搭建和自身業務相匹配的云服務場景。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開展一系列的專題,為您全方位的解讀云模式,開啟您的云組合發現之旅。
要回答入云模式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全世界云計算的標準制定機構——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對云計算的定義說起。
云計算就是租用處理、存儲、網絡和其他基本的計算資源,消費者能夠在上面部署和運行任意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消費者不管理或控制底層的云計算基礎設施,但可以控制操作系統、存儲、部署的應用,也有可能選擇網絡構件。
由這個定義可以演繹出形態千差萬別的云,盡管在規模、作用、技術手段等方面有差別,但是,從交付模式來說,云計算的存在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
▌ 私有云(Private cloud):私有云是為一個用戶機構單獨使用而構建的,可以由該用戶機構或第三方管理。
▌ 公有云(Public cloud)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能夠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過 Internet 使用,可能是免費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屬性是共享資源服務。
▌ 混合云(Hybrid cloud):混合云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私有云、公有云等)組成,它們各自獨立,通過標準化技術或專有技術綁定在一起,云之間實現了數據和應用程序的可移植性。
▌ 專有云:在虛擬私有云VPC的隔離環境下提供計算、存儲資源池,保證較高私密性和數據安全性,用戶通過租用即可享有,減少總體擁有成本,靈活使用資源。不久前,有孚云平臺獲得了由中國信息協會、上海市通信學會聯合頒發的專有云最佳實踐獎,兼具控制性與靈活性平衡,依托有孚網絡強大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平臺優勢,讓客戶享受到“專車”般的尊貴服務。
為什么有這么多種模式呢?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企業IT必須從云對工作負載的適應能力、應用的穩定性、安全性、數據主權性、過去IT資產的利用率、企業IT人員的能力以及最終企業能承擔的費用等角度,做出綜合的考慮。
拿當下流行的用車模式來做比喻:如果您希望出行自由、隱私不受侵犯,那您最好開自己的車——這恰如私有云,您擁有對應用和數據的主權、高級別的安全性,但您得親自掌控一切,并耗費相對較高的成本;
如果您希望享受一定的出行自由,但又不想自己開車,那您可以選擇專車服務——這恰如單租戶私有云,您不用為自己的計算資源操心,但能獲取高性能、安全的計算能力;
如果您想以最低的成本出行,那只有選擇公交車了,雖然便宜,但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舒適度和隱私等也大打折扣——這恰似公有云,您獲取了相對廉價的資源,但安全性、穩定性等方面的保障就會差一些。
從私有云、托管私有云、單租戶私有云、多租戶私有云到公有云,它們在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等方面上的對比,參考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