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經濟學家將此解讀為新時代下的“新基建”,并指出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基礎設施將迎來新機遇,中國將迎來數字科技發展的黃金十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經過十幾年的蓬勃發展和高度滲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互聯網已在倒逼中國各個產業的上游加速數字化。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有孚網絡上海營銷平臺總經理孫小星,請他談談對企業面臨數字化轉型挑戰的見解。
孫小星
上海有孚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營銷平臺總經理
作為數據中心和云計算行業的資深專家,孫小星具有20年豐富的銷售運營和團隊管理經驗,對互聯網新興技術應用、行業應用及公司前端體系建設有深刻的理解和實戰經驗。歷任萬國數據銷售副總裁,電訊盈科副總裁、云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
大家好!我是有孚網絡的孫小星,今天我主要從企業上云的角度,談談我對企業當下面臨的數字化轉型挑戰的看法。
除了互聯網公司,幾乎每家傳統企業都面臨著信息化轉型的挑戰。目前,大多數企業仍處于信息化初級階段,部分公司連基礎的數字化都達不到,更不用提“智能化”了。2020年初開始的疫情,對傳統企業來說,既是災難,也是迫使他們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契機。
以在線教育為例,在過去的在線教育中多以視頻錄播為主,直播只是點綴。而如今因為疫情,直播已經變成了在線教育形式中的主流,并且這種情況可能還會持續下去。參與直播教學的師生從初期的不適應到現在的習以為常,說明大家對于數字化產品的適應性還是很好的。前兩天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在抖音上的首次直播,讓大家大吃一驚,誰會想到今年的直播會這么火,誰又會想到一個線下賣手機的到線上賣筆也能大獲成功?可見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數字化”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并開始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說完數字化趨勢,我們來談談云。我在和一個傳統企業CIO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公司的高層一聽到云就想到某公有云廠商,進而斷定數據存儲在云上不安全。所以他們只肯把可公開的數據存儲在云上,把絕大部分數據都放在線下,并且這種認為數據上云不安全的觀念根深蒂固。
深究安全這個概念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數據安全,除非公司和個人完全不接入互聯網。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發生過不少公司在公有云上存儲的資料被黑客盜取的事情。這里面有云服務商的問題,但也有企業方面的問題。企業數據庫不做災備、大量數據上云也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這些行為都大大增加了企業數據泄露的風險。
另外,我發現許多企業在數據上云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對云服務商資質的不信任。企業對云服務商有著諸多疑問,比如:怎么上云?上什么云?符不符合監管?數據安全如何保證?
那么問題來了,面對數字化的挑戰,企業應該怎么辦?要不要上云?
答案是肯定的。
企業家的諸多決策都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持,并且這些數據的來源應該是多樣化的。拿到相關的數據后還需要與企業的內部數據發生交互,這樣才能夠作為決策的參考依據。
于是,“專有云”的概念應運而生。以公有云的方式享受私有云的服務,不僅能夠讓企業快速獲取與公有云相同的IT能力,享受到云化所帶來的彈性擴展與低成本,又實現了對數據主權、監管合規等方面的要求,幫助企業實現統一管理、敏捷部署。這樣既保證了雞蛋不在一個籃子里,又極大地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同時,與公有云的流暢連接又解決了大流量數據交互的問題。
隨著人工智能及邊緣計算技術的逐步發展,算力中心也將呈現分布式的布署方式,這與新式的“專有云”模式如出一轍。集中算力可以放在本地布署,而非集中式的需求則可以使用分布式云技術來解決成本與效率平衡的問題。
今年的疫情讓大家原本沒有重視及一直選擇逃避的信息化問題集中暴露出來,并間接拉近了數字化和商業化的距離。“云”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且與現實結合地更加緊密。現實的業績壓力和數字變現要求等挑戰讓企業信息化轉型這條必由之路變得更加清晰。
在新“云”端時代,企業與互聯網的交互已經不可逆轉,如何利用“云”端的高效手段讓資源快速變現?如何讓人工智能服務好現有的業務?如何利用數據作為企業最高效的驅動力?都是現在這個新“云”端時代大家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挑戰永遠與機遇同行!